欢迎来到中国肢残人协会网站!

清华学习生活回眸与感悟—学习清华精神,担负教育使命

发布时间:2014/2/25 20:56:54    浏览次数:3500

  

2011年3月21日-30日,我参加了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的青岛市名校长培养工程人选研修班。在为期一周的项目培训中,我们聆听了十二个专题报告,涉及到清华校史、校长领导力、领导与政治智慧、国内、国际形势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专家学者的观点新颖,有的可谓独树一帜,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泛,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地作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更加理解了作为一名校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训学习的生活尽管是短暂的,但因为基于清华园这块厚重的文化土壤,自己倍感珍惜和自豪,至今回眸清华的学习生活,依然感觉收获颇丰,令人难以释然忘怀。

开课的第一讲是由清华史馆的田彩凤教授主讲的《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一部具有丰厚底蕴的清华历史,洋洋洒洒近百年,它既是一部屈辱的办学史,也是一部民族振兴的发展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彰显了百年清华博大的的文化和精神。听了介绍,我禁不住为清华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 也禁不住它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培养了十几万的高科技人才而感到光荣。

这所人才辈出的清华园,凝聚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的心血,他们的肺腑之言至今仍然铿锵有力地回荡在校园的上空,为世人所仰慕,为世人所垂青,今天浸润在其中,聆听大师们的话语,倍感亲切,深为其经典而折服。这里,我简要做了些记录,时时与自己的思想相共鸣:“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就看你校长的态度怎么样”(周怡春);“学识易求,道德难修”(曹云祥);“有德无才称为愚鲁,有才无德称为邪匿”(罗家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没有科学的民族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叶企孙);“清华精神使我有勇气承担风雨,这就是自强不息”(钱伟长);“学生能从你这里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增长道义”(陈岱孙);“企业的产品品质等于人品加质量”(李绍烛);“人才成就企业,企业造就人才”(喻宝才);“只有真正身处异国时,才能理解爱国主义是真理”(施一公);“真正的清华价值全在他的精神、校风和他所造就的人才的人格”(梅汝璈);“谈到治学,潘光旦说道,抓住不放”……这些金玉良言包含着哲理、智慧,沁人心脾,发人深思,实在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后来学子学习的楷模,人格的典范,凡此种种,还有很多很多闪烁着清华人智慧和力量,人格和尊严的人生和学识箴言。所以,在清华园学习、生活的时日里,处处事事感受到的就是厚重、博大、深邃。

作为一名校长,我深深地感悟到:一所学校的精神首先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态度,他的办学态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样一所学校的精神还取决于校长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因为一个校长的品性、气质、修养会显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显现在办学的过程中,显现在师生的文化修为和品德、气质之中,于是产生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价值判断,而学校的精神就来自于师生共同认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

北京广渠门中学吴笙校长给我们讲述了他做了十六年校长的深刻体会,这位曾经的下乡知青深有感触地说道,“越当校长越胆小,越当越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啊,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时时提醒我,要当好一个校长着实地不容易。吴校长从以下三个问题谈开去,“问题一,怎么做领导? 问题二,怎么做教育? 问题三,怎么做管理?”看似三个较大的问题,但在他的经验和办学理解的视角里,娓娓道来,谈出了作为领导的酸甜苦辣,谈出了当今社会做教育的重重困难,谈出了做管理的科学和理性。归根结蒂,我想,当好一名校长,就要当好校长的三个角色,即领导角色,教育角色,管理角色,要念好校长自己的经,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一、校长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和理解教育,更好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和作用。学校教育是公益事业,是在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公共服务事业,因此,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涉及到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群众对教育的满意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政府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晴雨表。学校教育一方面必须按照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另一方面必须顾忌办学质量和效益在群众和政府心目中的分量,校长概莫能外。

二、校长的管理要追求科学和艺术,努力做到文化之上,无为而治。“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文化管人是灵魂”,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要科学灵活地处理好“管”和“理”的矛盾和问题,校长在管理的实践中大有文章可做。一是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首席代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个人的人格、学识、魅力作为重要的管理要素亮相于全体员工面前;二是着力于统一思想和统一认识。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解决员工工作动机,工作成就感的倾向性问题,调整员工工作的状态为积极的状态,既有制度,又有温情;既有管理,又有文化,总而言之,要把员工的思想和认识状态,统一到关注学校发展,积极促成个人成长上面来,最终要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整合,把个人价值观和集体价值观的融合在一起。再是管理需要沟通。沟通式的管理具有双赢的主动性,蕴含着真诚,真实和信任,尊重,对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管理运作的成就感大有好处。

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就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实,管理的真谛就在于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所以,校长念好自己的经,走好自己的路,才是真正的特色之路啊。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杨志成博士的报告《学校特色建设策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道出了,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追求学校的特色发展,创办更多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校情和发展愿景,适合老百姓满意度的优质教育是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大方向。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学校特色发展就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首先,学校特色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办学质量的竞争必然要依托于学校特色的建设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课程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学校的建设;社会和家庭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要,以及教育对象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等等都对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其次,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成为校长的不二的使命:为了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校长就要从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从而打破义务教育千校一面的境地,充分地发挥好地域优势、师资优势、社会优势资源等等,着力实现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想。

三是学校特色发展有深刻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它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为学生特色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从调动教师的办学的积极性的角度,也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充分地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开设特色课程,调动大家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广开人力资源的空间;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学校自身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也是适应社会需求优质教育资源使然;从基础教育的多样性的角度,开拓基础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办学模式,走出应试教育的深渊,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诟病,学校特色教育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四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办学特色的发展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就是扬长的艺术。它可以基于各种各样的优势资源,寻找发展的

突破口:可以是办学思想的特色,如多元智能办学思想,快乐教育、我能行教育等等;可以是办学管理模式特色,如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可以是学校课程的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程特色是最有生命力的特色;可以是育人目标特色,在体育、美育等方面发展;可以是办学文化特色,建设和发展好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文化……总而言之,归结起来,办学思想是核心;管理模式是基础;课程体系是关键;办学文化是动力;育人目标是宗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形成一体,需要整体发展,系统推进,这样的学校特色发展才有思想,才有基础,才有动力,也才会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听过一位具有厚重实力的学业背景的年轻教师的课,事后做了一番思考,又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对她的授课总体评价一般。我由此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如何适应职业生活的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自我?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的高中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后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学牛津大学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现作为人才引进供职于清华大学。学业背景不可谓不厚实,着实让人羡慕不已,但就其教学技能、技巧方面比较说来,恐怕难以和她的专业学历相提并论,假以时日,好好磨练,应该会成为一名教坛精英,前提是要好好地改造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学历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仅仅是从事职业生涯的基础和发端,它也仅仅说明你的基础和过去如何如何,绝不意味着你的未来;一个人的专业技能需要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术业有专攻”,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不一定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化十分强的职业,它首先表现的是教师个人对这个职业的忠诚、挚爱,这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基础,显而易见,不是任何人都具备这个职业素养的。其次是教师的专业技能,这些专业技能包括丰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接受过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培训,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有效的沟通等等,其中作为一名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点,人生愿景等并能够很好地与之交流和沟通,这样容易被接受,被认同,那么这位教师就有了教育成功的基础。归结起来讲,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差距实实在在地在于教师职业之能。

如此看来,一个人除了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不断地改造自己,以求更好地适应岗位;不断地改造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地改造自己,更好地适应未来。其实,改造自己,成就自己,就是为了追求更多更大的人生幸福……



协会章程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肢残人协会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E-mail:zgzxtg@163.com

电话/传真:010-66580074 网站联系电话:0898-65656769

投稿信箱:zgzxtg@163.com 主席信箱:zgzxtg@163.com

技术支持:海南微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4012885号